4月27日 星期天 晴
这是我成为思政教师的第58天,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,我深知思政教师的育人绝非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,而是要融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,今天,我将跟着优秀教师去深入探寻全过程育人的温度。一天下来,虽脚步匆匆,却收获满满。
思政课不仅是讲台,更是“对话场”
上午10时,我跟着杨托儿老师来到班会课,杨老师打破传统思政课“教师讲、学生听”的单向灌输模式,将班会课转变为一个充满思想碰撞与情感交融的“对话场”。这次班会的主题是“民族团结一家亲”,通过师生之间、生生之间的深度对话,采用故事分享、文化体验等活动,引导学生们深刻理解民族团结的内涵,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紧密相连的共同体,各民族之间休戚与共、荣辱与共、生死与共、命运与共,希望大家永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。
通过参加这次主题班会,我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教育要“走心”更要“践行”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不仅需要知识传递,更要创设共情共融的教育情境。未来,我将在课堂上通过创新教学形式,让民族团结教育融入生活、落在行动,引导学生在交往交流中厚植家国情怀,做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践行者和传播者。
![]()
饭桌上的“非正式谈心”
食堂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也是了解他们饮食情况和消费观念的重要场所。中午14时,我跟着徐文洁老师来到了学生食堂。在用餐过程中,徐老师和同学们聊天,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,对食堂饭菜的口味是否满意,有没有什么改进的建议。了解到许多同学早上赖床,不吃早餐,徐老师关切道: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,早起10分钟,早餐一定要吃。”有同学向徐老师推荐自己喜欢的食堂窗口,有些量大、有些价廉、有些好吃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,大家畅所欲言。最后有同学反映这个月生活费用超了,徐老师引导大家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,合理分配生活费。在这场“非正式谈话”中,老师和同学们“心”的距离越来越近。
我深刻体会到,这顿普通的午餐,让思政教育走出了教室的围墙。在这里,理论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,而是化作了餐桌上热气腾腾的对话。或许,最好的教育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,在生活的烟火气中,完成思想的传递与共鸣。
![]()
从“生活现场”发现教育契机
宿舍是同学们生活的重要场所,也是了解他们生活状态的重要窗口。下午17时,我跟着叶玉萍老师走进学生宿舍。叶老师关心的询问她们最近情况,有同学反映最近生活上有些小烦恼,叶老师告诉学生,同学之间要“互相理解,求同存异”。有同学反映最近学习上压力大。叶老师激励学生,对于学习上的压力要“正确认识,积极解决”。叶老师又了解了学生的兴趣爱好,有些同学喜欢唱歌跳舞,叶老师鼓励她们要积极参加学院文体活动,展现自我魅力。
通过进宿舍,我更加坚信思政教育不是冰冷的理论说教,而是有血有肉的生活实践。只有真正走近学生,才能让教育生根发芽。未来,我希望不仅“走进”学生的宿舍,更能“走进”学生的内心,做他们成长路上的同行者和知心人。
![]()
在体育运动中建立信任
晚上19时,跟着巴勒恒·革命哈孜老师观看了她们班的篮球比赛,赛前,巴老师告诉学生:“友谊第一,比赛第二,要享受比赛的乐趣”;赛中,在比赛得分落后时她及时鼓励学生“一时的落后不代表最终的结果,坚持住,不抛弃,不放弃”;在得分占优势时告诫学生:“不骄不躁,稳扎稳打”。最终比赛圆满结束,学生们开心的和巴老师留下了珍贵的合照,此刻在学生眼中,巴老师不单单是他们的辅导员,更是一起并肩作战的队友。通过篮球赛,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,班级凝聚力进一步增强。
走进学生篮球赛的现场,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只发生在课堂,更在生活的每一个真实场景中。篮球赛终会结束,但那些关于拼搏、团结、自信的瞬间,已悄然植入学生心中。作为思政教师,我明白不必急于“灌输真理”,而要像一场好的比赛那样营造环境,激发思考,让价值观在真实体验中自然生长。
![]()
夜幕下的感悟
夜幕降临,我回顾了今天所有的收获,我曾以为备好课就是全部,现在才懂得:思政教育的温度,在于走出课堂,走到学生身边,走进学生心中,在学生成长的真实“坐标”里,做那个递伞、搭桥的人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我将主动去感悟教育的温度和力量,用爱去温暖每一个学生,用智慧去启迪每一个心灵。让爱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,在每一个环节播撒真善美的种子,让价值观培育如盐入水、润物无声。
图文:蔡娜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