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13日 星期二 晴
初夏的晨光中,我从思政课讲台上的新兵已成长为初窥门径的探索者。两个月前的手足无措犹在眼前:面对教学内容的浩瀚星海、课堂节奏的轻重缓急、学生管理的张弛之道,每一步都像是蹒跚学步的雏鸟。幸得思政部“以老带新”的薪火传承,郭新茹老师如春风化雨般浸润我的成长,用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真挚的教育情怀,为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。
课堂互听共研,打磨思政课堂。走进郭老师的课堂,我便被她娓娓道来、善于用“小故事”讲透“大道理”的教学风格所吸引。讲新民主主义革命,她以“一盏马灯”“半条被子”等红色故事,让学生触摸历史的温度;谈社会主义建设,比较苏联“重工业优先”与我国“农轻重协调发 展”战略时,她用“饿着肚子造坦克”的生动比喻,引导学生思考发展道路的选择。在她的帮助下,我的课堂开始焕发生机:以“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”阐明“三线建设”兼顾国防安全和工业化发展的智慧。从“三大改造”情景模拟中学生扮演荣毅仁畅谈公私合营,到“改革开放”专题时引入父辈的粮票与自己的电子支付对比,思政课不再是一串遥远的历史事件,而成为学生触摸时代脉搏的窗口。
![]()
![]()
经验共享共行,破解育人难题。课堂管理之初,我曾陷入“立规矩”与“显温情”的认知困境,郭老师用“严慈相济”的智慧为我拨开迷雾。一方面,需要对学生的上课听课状态、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互动表现做好全过程性记录,建立和执行奖惩评价机制。另一方面,主动走近学生,关注到课堂中沉默的大多数,了解他们的学习经历、日常生活和所思所想。渐渐地,课堂上的眼神从疏离变为期待,课后交流从客套变成畅谈。无论是日常的热情问好、还是关于学习生活问题的探讨,都让我深刻感受到成为一名可亲可敬的老师的意义。
![]()
![]()
![]()
技术赋能教学,创新育人模式。面对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新挑战,郭老师引导我将数字技术与思政教学深度融合。通过问卷星提前了解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,在突出重难点时有的放矢。借助学习通平台丰富和拓展课程资源,助力学生自主探究。考试宝助力学生自测和复习,帮助学生查漏补缺。信息化手段让思政教学从“大水漫灌”转向“精准滴灌”,在数据赋能中让红色基因深植青年心田!
两个月的成长,是一场关于“如何成为好老师”的探索实践。郭老师教会我的,不仅是教学技巧,更是一种教育信仰: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、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、靠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。未来,我将继续带着这份信仰深耕讲台,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“真心喜爱、终身受益”的课程。因为我知道,在这条路上,我不是独行者——前方有郭老师这样的引路人,身旁有志同道合的伙伴,身后更有无数渴望真理的眼睛。这,就是思政教育最美的“薪火相传”。
图文:唐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