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23日 星期一 晴
作为一名思政教师,我深知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,更是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者。每一次备课、每一堂授课、以及每一个与学生相处的瞬间,都是在践行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使命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工作,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。他指出:“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。”这句话不仅是新时代教师的行动指南,更是我们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坐标。我们不仅要讲清理论知识,更要用行动诠释信仰的力量。
讲台之上的字字珠玑固然重要,但日常生活中细节,才是最鲜活的思政教材。真正的教育不在于滔滔不绝的说理,而在于知行合一的示范;不在于严苛的要求,而在于以身作则的引领。
在《形势与政策》的课堂上,讲授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”时,我会引用部门各位老师每日提前到校开门、下班细致检查教室的实际案例跟学生互动,这也是对这一概念最生动、最鲜活的诠释。晨光熹微中,我们提前打开教室门,迎接着每一位求知若渴的学生;暮色沉沉时,我们又仔细检查门窗、电源、卫生,确保教室安全整洁。有学生曾感慨:“每次看到老师比我们更早到教室,又总是最晚离开,这让我明白了‘敬业’不仅是课本上的词。”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,远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更有力量,让学生在观察与感悟中,将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准则。
![]()
在办公室里,为了维持环境干净整洁,我和同事们始终保持着一种默契:每天早晨到校第一件事情就是打扫办公室。这个习惯我们坚持了多年,就像呼吸一样自然。记得刚开学时,我的课代表来办公室交作业,看到几位老师正在拖地,惊讶得瞪大了眼睛:“老师还要自己打扫卫生?”我笑笑说到:“维持整洁是每个人的义务,这和身份无关。”从那以后,他们班在打扫教室时再无怨言,只有理所当然的坦然。正如那个课间学生不经意间的一句话:“老师们都这样做,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?”现在学生们自发维护教室环境已成为常态,这种转变不是靠说教实现的,而是师生之间以行动影响行动的生动写照。
![]()
![]()
![]()
在校园里,记得有一次,我弯腰随手捡起一片纸屑,身后突然传来学生的笑声:“老师,您连这个都要管啊?”我笑着回答:“勿以善小而不为嘛。”这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幕,但我却在几天后的值班时,意外看见那个学生,正弯腰捡起操场上的矿泉水瓶。那一刻我明白,思政教育最动人的力量,往往就藏在这些无声的身教之中。
这些平凡的日常,就是思政教育最珍贵的“活教材”。或许学生不会记住教师说过的话语,但他们一定会记得教师躬身捡起纸屑时那挺拔的背影,记得黑板擦被整齐归位时带来的安心,记得离开教室前,教师那句关切的 “灯关好了吗” 的叮嘱。这些温暖的瞬间,如同点点星光,照亮学生成长的道路,在他们心中种下文明、责任与担当的种子。
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。在思政教育中,教师要时时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,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。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积极践行“生活即教育”,认真恪守:“要学生作的事,教职员躬亲共做;让学生学的知识,教职员躬亲共学;要学生守的规则,教职员躬亲共守”的原则。
图文:邢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