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政日记|一把打开心门的钥匙:当民族团结之花在舞台绽放
日期:2025-06-18  发布人: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  浏览量:141


 

6月18日  星期三  晴

    指尖划过办公桌上堆叠的文件,一份边角微微皱起的“思政情景剧”剧本悄然滑落掌心。刹那间,4月30日晚 那场精彩演出的鲜活画面,如潮水般在脑海中翻涌。这场“思政情景剧”,从孕育到绽放,远不止一场演出那么简单。它像一把沉甸甸的钥匙,骤然开启了我对思政育人、对民族团结、对教师角色全新的认知大门。

 

       


    作为一名扎根兵团的少数民族党员教师,在思政课的讲台上,“民族团结”四个字,我不知讲授过多少遍理论、分析过多少条例证。然而,当最初开始排练时,我潜意识里仍带着惯有的“指导者”姿态,心中已悄然勾勒好框架。未曾想,这群00后孩子的创造力,如天山的融雪,奔涌而来,瞬间冲垮了我的预设堤坝。

    在排练过程中,为一个动作的精准,一句台词的韵味,我们争得面红耳赤,又在达成共识时相视大笑。排练室不再是单向的指令场,而是沸腾的创意熔炉。不知不觉间,那道无形的讲台界限,在共同的艺术求索中悄然消融。我惊喜地发现,自己从“指导者”滑向了“协作者”甚至“学习者”的位置,而这也成为了最生动的一堂实践课。

    排练的魔力远不止于此。它像一束光,照亮了我未曾发现的宝藏学生。那个总让我担心不够“出众”的学生,在舞台上化身一位演员,举手投足间全是戏!几位来自不同民族、性格迥异的学生,在角色互动中培养出的默契,仿佛心有灵犀。最珍贵的是那份自发的钻研精神:为了准确呈现各民族的风俗礼仪、语言特色,孩子们主动查阅资料、请教师长、反复推敲求证。这份源自内在动力的探究热情,远比课堂上被动接受理论灌输要炽热百倍!老师们也会在排练室准时出现,指导大家一同排练,和学生的关系也日益增进......我豁然开朗:教育何尝是灌输?它应是点燃——当知识、理念与学生自身的生命体验、情感投入血脉相连时,那些抽象的理论条文,便骤然有了滚烫的温度和呼吸。

 

    聚光灯终于亮起,我们开始了展演。那个夜晚,石河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学术报告厅成了浓缩的中华家园。情景剧以吴静同学的成长为主线,通过 “专业价值认同—兵团精神内化—铸牢共同体意识—时代使命践行” 四重叙事,从新生吴静的视角演绎从“异乡客”成为“兵团人”,用脚步丈量兵团热土,成为思政故事的讲述者与缔造者,实现价值引领的深层内化的过程,生动呈现新时代青年在职业教育与民族团结中的蜕变。同时,情景剧全方位展现了学院在专业建设、文化艺术活动和民族团结工作等方面取得的成效,展现了各族师生像石榴籽一样,紧密团结、共融共生的温馨画面。

 

    当剧情推向高潮,所有演员肩并着肩,用尽全力喊出那句:“我们是石河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第四届师生宣讲团成员”时,我看到前排的老师同学们眼含赞许,随着节奏轻轻点头;后排的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机,记录这动人的瞬间。斑斓的民族服饰在光影中交织辉映,如同戈壁滩上怒放的花海。台下涌动的暖流与台上激荡的情感汇合,那一刻,“民族团结”不再是书本上的铅字,它化作了台下观众湿润的眼角;台上演员紧握的双手,成了每个人心中可触可感、同频共振的磅礴力量!谢幕时,我们手挽着手,向台下深深鞠躬,汗水和泪水交织,孩子们忘情地拥抱在一起......

 

 

    这把名为“实践”的钥匙,不仅为我开启了组织活动的新技能领域,更撬动了我对思政教育本质的深层思考:真正的教育,永远发生在师生心灵同频共振、思想火花迸射的每一个当下。思政教育绝不能困于方寸讲台。理论的生命力,在于让它“活”起来,在于创造能让学生全身心浸入、用双手去触摸、用心灵去共鸣的实践场景!它亦让我反思教师的角色——是时候放下知识权威的身段了,俯下身来,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同行者、协作者,而非高高在上的说教者。我紧握这把钥匙,毅然走进育人的“田间地头”。

 

 

    在兵团广袤的土地上,在职业院校技能报国的热望中,我将继续寻找下一把钥匙,和学生们一起,打开更多连接心灵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希望之门。就像戈壁滩上倔强的胡杨,向下扎根,向上生长,让民族团结之花,在孩子们心中永远绚烂绽放。

 

    图文:巴勒恒·革命哈孜

 

 

收藏本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