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学期,学院思政课堂上掀起一阵“拆盲盒”热潮。为进一步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工作,《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》课程组瞄准学生兴奋点,创新实践教学模式,结合课程内容,面向18个教学班以“拆盲盒”这一充满时代感和趣味性的形式,成功打破了理论教学的壁垒,实现了知识传授、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,进一步帮助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
![]()
拆“盲盒”
“拆”出主动,翻转课堂点燃内驱力
“通过自己去挖掘、探索、分享课本上的内容,这些知识深深地刻在我的脑子里,一辈子都不会忘。”汽车制造高24-2班张振团队在准备汇报资料时有感而发。
告别传统“满堂灌”,本次实践课程以“拆盲盒”的创新形式,赋予学生课堂主角地位。课本第十四讲至十六讲的核心内容,被精心浓缩为六个富有深意的关键问题,封装成神秘的“盲盒”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抽中的问题,展开头脑风暴,分工协作。查阅资料、提炼观点、设计逻辑、制作PPT、撰写讲稿、演练试讲……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小组成员深度参与、紧密合作。课堂不再是聆听的场所,而是变成了思想碰撞、智慧共创的工坊,学习动力被空前激发。
![]()
小组汇报
“讲”出深度,多维淬炼提升综合素养
“站在汇报结束的掌声里,我摸着仍微微发颤的指尖,忽然读懂了“中华民族共同体”六个字的分量—它不是课本上的抽象概念,而是穿透历史烟霭的精神血脉,是我们这代人在对话与协作中具象化的成长印记。”新能源汽检高24-1班游帅同学在以《中国方案对世界的意义》完成汇报后激动地给任课教师分享自己的体会。
小组汇报是本次实践教学活动的关键一环,它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。在展示过程中,学生多维能力得到全面锻炼,清晰的逻辑阐述锻炼了理性思维与表达能力,精美的PPT制作展现了信息整合与审美素养,流畅的团队配合彰显了沟通协作精神,面对同学和老师的提问,临场应变能力得到实战检验。
![]()
小组汇报
“融”出认同,有形有感筑牢共同体根基
“拆盲盒”实践活动的精髓,在于其“有形有感有效”的育人实效。有形于任务驱动的团队协作过程,有感于学生亲身参与、深度探究后油然而生的理解与共鸣,最终有效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自内心的认同。
新能源高24班任成雄同学表示“这一次的拆盲盒活动对我意义非凡,从前期熬夜打磨内容、设计页面,到站上讲台时双腿颤抖、声音发颤,再到随着讲解渐入佳境,看到台下同学专注的目光,我深刻体会到充分准备带来的底气。这次经历我不仅锻炼了表达、临场应变的能力,更是加深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理解。”
智机高24班刘真林同学表示“在参与这次“拆盲盒”活动的过程中,梳理各民族交往交融历史、共同发展成就时,我愈发体会到“多元一体”的深刻内涵。通过PPT将理论与生动案例结合,既加深了自身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,让班级同学感悟到了民族团结的坚实力量!”
此次《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》课的创新实践,生动证明,思政教育可以如此鲜活、如此深刻、如此富有吸引力。思政课教师孙宇在组织完此项活动后表示,“惊喜于学生的深度投入与创造力!‘拆盲盒’点燃了自主探究的热情,他们在协作中深化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。翻转课堂不仅锻炼了综合能力,更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实践里生根发芽。这样的课堂,有意义、有活力!”
今后,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将继续组织思政课教师创新教学方式,用更加有吸引力的课堂,让学生爱上思政课。
图文:孙宇、吴乐棋